2025年,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博弈、美国贸易政策、全球产业政策等因素可能导致全球贸易紧张局势加剧。

2025年,随着国家安全对于国际贸易和投资政策的影响力越来越高,全球贸易争端预计将进入一个更加激烈的新阶段,从而加剧企业风险。尽管各方预计全球贸易将在2025年实现增长,但全球化面临的各项挑战依然严峻。地缘政治竞争推动了金融体系和供应链的碎片化,同时使企业的技术选择变得更加复杂。

企业应对以下三大因素予以特别关注。

第一,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博弈。2024年下半年,中国出台了一系列财政刺激措施,以提振消费和投资信心。不过,保持强劲的制造业仍是中国长期经济战略的核心。在利好政策的带动下,中国制造业的规模和质量稳步提升。中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日益加强,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对外出口增长6.2%,其中高端装备出口增长超四成。然而,中国制造业的新态势也引发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担忧,关于“中国工业产能过剩冲击全球市场”的论调甚嚣尘上,对于中国半导体等高科技行业的各类限制更是持续收紧。而且在西方国家希望减少对华供应链直接和间接依赖的背景下,墨西哥等“近岸外包”国家内的中国投资也开始面对越来越大的审查压力。

另一方面,中国也拥有反倾销、出口管制、加征关税等反制举措来回应西方国家的贸易限制,且在使用方面显得愈发坚决而有力。如今,持续六年多的中美贸易博弈未见降温,而近期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征收反补贴税的决定也无疑加剧了中欧之间的贸易紧张局势。2025年,挑战风高浪急,前景难言乐观。

第二,美国贸易政策。2025年,预计美国将在贸易政策上采取更加强硬、且力度更大的保护主义措施。由于美元的强势削弱了出口竞争力,美国愈发寄望于通过“经济治国方略”来吸引投资、创造就业、保护产业和维护国家利益。

企业至少可以预料,美国对于战略性和敏感性行业的关税将更加严苛,并以国家安全为由通过出口管制、进口禁令、外国投资审查、对外投资审查等来加强科技贸易限制。技术革新的快速步伐或将促使更为频繁的监管波动,给全球供应链带来影响。

最后,美国挥舞“关税大棒”还可能招致更多报复行为,从而损害国内和全球增长前景。

第三,全球产业政策。2025年,许多政府预计会扩大产业政策规模,以保障战略供应链安全稳定和发展关键行业,从而在与地缘政治对手的竞争中占得优势。国家干预经济已经成为广泛的全球趋势。

地缘政治竞争和国家安全考量将推动产业政策覆盖各国经济的更多角落——除了战略和敏感技术,还有日益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和日常生活服务领域。未来,企业愈发需要从地缘政治视角对技术选择予以审视。

企业影响

2025年全球贸易紧张局势加剧,给企业供应链韧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以抵御地缘政治波动所带来的冲击。这意味着企业需要充分了解供应链当前和未来的地缘政治风险敞口,并从运营、监管和诚信风险等角度进行审视。企业还需学会识别可能威胁到关键供应商或客户关系的各类潜在情景。

另外,产业政策虽会限制市场准入,但也为获取新补贴和税收优惠提供了机会。关税和出口管制举措通常也可包括对于某些商业交易和活动的豁免。因此,企业应密切关注公共政策,并考虑何时以及如何参与到政策制定过程中。

2025年企业在全球投资和运营时所面临的主要风险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