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冠疫情从大流行过渡到季节性和地方性流行,人类与微生物界的斗争似乎再度进入了静默期。然而,背后的波涛汹涌却从未停止。当地时间8月14日,世界卫生组织(WHO)拉响全球最高级别警报,宣布正在非洲迅速蔓延的猴痘变异株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本月早些时候,WHO已将可能引发下一次大流行的病原体数量更新至超过30种。总干事谭德塞也在今年初就由“X疾病”引发全球大流行的风险提出过警告。

面对大流行趋于常态化的风险,各国政府和企业都需要持续保持警惕,加强防范和应对。我们在此对于可能推动未来大流行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阐释全球应对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并对企业提出建议。

趋势与威胁

在气候变化、城市化、森林砍伐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传染性疾病在新地区爆发的风险或将持续上升,尤其是人畜共患疾病。根据最近的报道和研究,全球超过40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至少一种传染疾病的爆发,发病率超出新冠疫情前十倍以上。其中,登革热病例在多个地区激增,尤其是在拉丁美洲。欧洲和其他国家本土的蚊媒传染病例表明,气温升高将推高此类疾病在全球蔓延的风险。

今年以来,澳大利亚、柬埔寨和美国等地均出了人类感染甲型H5N1禽流感病毒的病例,凸显了人畜共患疾病大流行的威胁仍存。世卫组织在4月份警告称,H5N1病毒的传播“极度令人担心”,但尚未显示出适应人际传播的迹象 ,同时强调持续监控的必要性。然而,在美国,虽然H5N1禽流感在多州持续蔓延,其中包括多例人类感染病例,但除州际间运输外,畜群病毒检测仍是非强制性的。而且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是该国唯一人类感染H5N1病毒的授权检测机构,检测条件是疑似病例出现相关症状并与另一阳性病例有接触史。截至目前,今年完成的检测仅有60余次。非强制性检验和高检测门槛表明,动物和人类感染病例的实际数量可能要高得多。这也进一步凸显出某些国家内部在传染性疾病监测方面仍面临挑战。

最后,近年来全球疫苗接种率下降也是推高大流行风险的因素之一。麻疹疫苗接种是衡量疫苗接种总体趋势的重要指标——需达到95%的接种率才能在社区内有效抑制疾病。2023年,全球仅有83%的儿童通过常规卫生服务接种了第一剂麻疹疫苗,这一数字与2022年持平,是自2008年以来的最低值。去年以来欧洲、英国和美国爆发的麻疹疫情也凸显出疫苗覆盖率低所造成的免疫缺口,特别是在新冠疫情已经造成人类自然免疫力下降的背景下。

全球协作亟待加强

为了从全球应对新冠疫情的工作中汲取教训和提出建议,世卫组织在2020年成立了“大流行防范和应对独立小组”。该小组在今年6月发布的报告中指出,地缘政治分裂和政治自满将是防范未来全球大流行的重要障碍。许多国家对于疾病监测、信息共享、财政投资等战略准备工作缺乏政治意愿,反而更被国内舆论所关注的短期政治挑战所左右。报告还称,低收入国家当前的债务负担远高于2019年,大大限制了其在大流行防范和医疗卫生建设方面的投资。此外,地缘政治的加速分裂也进一步阻碍了大流行防范和应对倡议的实现。

世卫组织全球“大流行协定”漫长而坎坷的谈判历程显著体现出各国在就大流行应对达成共识方面的严峻挑战。“大流行协定”包含一系列措施,如加强疾病监测和卫生系统建设,以提高世界各国对传染性病原体全球爆发的防御能力。其中,建立病原体获取和惠益分享系统(PABS)遇到了最大阻碍。该系统要求各国共享病毒、细菌或其他病原体的样本及基因序列,以及制造疫苗、治疗和诊断所需的信息。但高收入国家(包括制药业)与低收入国家在技术和知识产权转让范围、资金支持和疫苗承诺等方面存在严重分歧。在今年6月闭幕的第77届世界卫生大会(WHA)上,为期两年多的全球“大流行协定”谈判犹如“谈了个寂寞”,最终陷入僵局。WHA已决定给谈判者一年时间以敲定协定中的措辞。

疫苗仍是关键

未来,各国政府将更加重视疫苗储备。针对H5N1疫情,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HHS)在5月同意购买480万剂禽流感疫苗,欧盟委员会在6月11日采购了66.5万剂次同类疫苗。针对登革热疫情,世卫组织在5月15日将一款新疫苗纳入资格预审清单,该疫苗已经在印度尼西亚、泰国、阿根廷、巴西和欧盟获批。其中,巴西一直是登革热疫情较为严重的国家,其已于今年2月宣布启动大规模疫苗接种。

然而,对于难以获得有效疫苗的人群,考虑到其感染严重疾病的风险更高,政府可能不得不采取更严格的非药物干预措施。例如,近年来全球霍乱病例激增,霍乱疫苗库存几乎耗尽,部分国家选择采取非药物干预措施,同时结合有限的疫苗接种。赞比亚就在2023年12月起在国内部分地区禁止街头贩卖和公众集会。

全球疫苗生产仍集中在欧洲、北美、印度等地区,供应链中断的风险依然存在。购买力差异也可能使高收入和低收入国家之间的疫苗不公平现象加剧。好在自2020年以来,全球疫苗供应链多样化已经取得一定进展。德国公司BioNTech在2023年12月表示,其位于卢旺达的新工厂计划于2025年投产。世卫组织和韩国于2023年签署了建立全球生物制造培训中心的谅解备忘录。该全球培训中心将为所有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提供服务,以促进生产疫苗和其他生物制剂。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将有助于提升疫苗研发和创新。

不过,部分国家内的反疫苗情绪或将成为一大阻碍。在新冠大流行期间,泛滥的阴谋论在公众甚至是一些政治家之间引起强烈反应,最终导致对医疗卫生系统和疫苗的信任度降低。尽管如今反疫苗情绪已经比2020-2022年间有所减弱,但依然能够在部分政治讨论中窥见一斑。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和独立总统候选人小肯尼迪在今年的竞选活动中都表达了对疫苗的怀疑态度。反疫苗激进分子也仍继续以医疗机构作为目标——今年1月,反疫苗抗议者曾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与药剂师发生冲突。

企业应对

至少在未来一年内,全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针对潜在大流行的监测和防控工作仍难以做到协调一致。分散化的响应举措、疫苗不平等、气候变化等将愈发加剧未来大流行的威胁以及由此导致的企业运营中断风险。

企业需将潜在的大流行纳入长期情景规划中,并着力提升对于威胁和影响的抵御能力。

  • 针对供应链韧性进行细致的风险评估:对自身供应链的具体地理分布进行梳理,找到关键节点,并预测各地疫情爆发造成业务中断的可能性。
  • 了解员工利益相关方针对大流行的反应,包括对于健康福祉、旅行政策等方面的要求,并对运营所在地面临公共卫生危机时的医疗卫生承载能力和可及性有所掌握。
  • 基于未来大流行的情景对自身危机管理体系进行压力测试,对新冠疫情以来的危机管理改革进展予以检验。
 

查询表格

一般查询和简报注册

DOTCOM - CHINESE - Enquiry via Thinking articles
*
 
 
 
*
 
 
 
职务*
 
 
 
工作职能*
 
 
 
企业名称*
 
 
 
企业邮箱*
 
 
 
电话号码*
 
 
 
国家/地区*
 
 
 
您的问询*
 
 
 
 
 
 
 
 
 
 
 

control-risks-wechat-qrcode
关注化险集团微信公众号。我们将持续与您分享及时的全球风险动态和前沿的深度洞察报告,助您妥善应对风险,把握市场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