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投资兴起的背后:亚洲新兴市场是否真的“可持续”?


ESG投资兴起的背后:亚洲新兴市场是否真的“可持续”?


 

2020年留给公众印象最深的可能是无数的灾难:澳大利亚山火、菲律宾火山爆发、东非蝗灾、西班牙强风暴……以及影响全球且至今未见消弭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外部负面冲击不断的情况下,实践责任投资的理念日渐升温。ESG作为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受到的关注度也与日俱增。

ESG是指环境保护(Environment)、社会责任(Social Responsibility)、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企业将ESG纳入考量即从上述角度来进行评估,在考虑财务回报的基础上兼顾投资的社会影响。在2020年的特殊周期下,ESG投资在全球资本市场上的表现非常亮眼。全球投资管理公司晨星(Morningstar)的报告指出,2020年第一季度全球ESG基金的资金流入达到122亿美元,其中亚洲(日本除外)超过9亿美元;2020年第三季度亚洲可持续基金录得破纪录的87亿美元资金净流入,资产规模达251亿美元,环比提升75%。彭博社10月25日的报道也指出,2020年美国已向ESG基金投资2200万美元,大约是2019年总额的三倍。

在ESG投资快速发展的同时,投资者也需要特别关注背后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我们今天重点关注亚洲新兴市场,盘点下ESG投资者可能遇到的一些挑战。

  • 疫情带来的商业干扰可能会抑制政府在未来数月内履行可持续发展承诺的积极性。
  • 缺乏关于ESG指标的国际标准、以及数据收集方面的挑战,是将ESG因素整合到投资分析和决策过程中的重要阻碍。
  • ESG数据的质量、可用性和可靠性仍是一个重大问题,为恪守负责任投资原则的投资者们带来声誉风险。

可持续性:重构愿景 vs 现实挑战

不少观察人士认为,疫情对全球经济以及人们日常生活方式的长期影响,将为重新定义全球投资和消费模式的可持续性带来促进作用。疫情加强了投资者对于非财务风险的认知,这或将促使各国政府进行切实改革、建立健全监管机制、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以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复苏。然而,这一美好愿景还需在实践中经受各种挑战。美国非营利组织Social Progress Imperative在2020年9月公布的《2020年社会进步指数》显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已比原计划落后62年,而且可能因新冠疫情而进一步延迟。

从亚洲方面来看,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等新兴市场的商业成功,大多都建立在低成本制造业的基础上,包括低工资水平、自动化和安全方面投资较低等。疫情破坏了经济增长速度、基础产业投资以及政治和监管环境的稳定性,使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指标出现倒退。为提振工业投资并加快创造就业机会,政府可能在未来数月内进一步放宽工人的法律保护和企业的治理标准,减少审查和问责。这可能导致相关市场内的诚信风险升高。

疫情还将加剧可持续性数据收集方面的挑战,使投资者难以准确了解特定市场或行业的诚信环境。部分亚洲新兴市场内一直充斥着腐败和缺乏透明度的企业治理实践,且近几个月的各种封锁措施使得数据收集工作屡屡中断。随着疫情卷土重来,当地企业和监管机构或许会将重点放到疫情危机的紧急应对上,从而忽略信息披露承诺。这无疑将影响投资者对当地ESG风险的评估。

报告标准:国际协同 vs 治理分歧

即便没有疫情干扰,可持续性数据收集也依然是亚洲新兴市场ESG投资的最大挑战之一。ESG数据不仅规模庞大,而且缺乏统一标准。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的“报告交换”项目一直关注全球各种与ESG相关的法规与标准,相关指南从2009年的700条增加到2019年的1700余条,包括全球360多种ESG会计准则。

目前,应用较广的几种ESG报告主要来源于四个组织:

  • 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一家总部位于荷兰的国际组织,专注于衡量企业的环境和社会影响。
  • 可持续性会计准则委员会(SASB):一家总部位于美国的非营利组织,关注对企业业绩有实质性影响的ESG因素。
  • 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由G20支持的金融稳定委员会发起)和国际碳排放信息披露项目(CDP,总部设在英国):两者都重点关注气候变化,特别是企业受到的实际影响以及潜在的碳排放限制法规。

四类标准涵盖了不同的ESG领域,目标和衡量方法也各异。有投资者认为这妨碍了跨市场风险的可比性和对标分析,使企业能精心挑选所披露的信息,夸大社会责任成果。尽管将过多的ESG标准简化、协调和整合成一套共同准则的全球呼声越来越高,但考虑到政府和私人利益之间的冲突以及关于如何衡量的严重分歧,未来几年不太可能完成一统。此外,疫情已将人们的注意力扩展到气候变化以外的问题上,例如生物多样性、生境丧失及其与人畜共患疾病间的联系,再加上公共卫生和社会议题——对于那些尚在努力理解并试图将各种ESG因素纳入市场战略的投资者而言,可能成为不可承受之重。

企业合规:踏实践行 vs 追求捷径

缺乏健全的ESG报告机制也引发企业不合规行为的激增,例如在广告、营销材料、产品标签上对可持续发展和其它“绿色”资质的宣传未经证实或过分夸大。这种行为通常被称为“漂绿”,意指企业就产品或行为的可持续性向消费者传递虚假印象或提供误导信息。美国银行2019年的报告显示,2014-2019年间,与“漂绿”相关的24项重大争议导致标普500企业市值蒸发逾5000亿美元。

在亚洲市场中,“漂绿”行为屡见不鲜。以韩国证券交易所为例——近年来被视为全球最大的ESG债券发行市场之一,但其2020年8月公布的数据显示,过去几年中此类债券所筹集的资金仅有不到3%被用于环境项目。审计机构表示,韩国监管机构没有建立一个框架来核查ESG债券的发行,导致资金使用几乎不受制衡。

随着越来越多企业希望提升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资质,如何识别投资对象是否真正符合不断变化的ESG标准将变得越来越有挑战性。未来几年,针对ESG虚假或误导性营销的诉讼可能会激增,社会公众对虚假环保的容忍度也越来越低,这意味着ESG投资者将面临巨大的声誉风险。进行详尽的投前尽职调查以及利益相关者和监管环境评估至关重要。我们建议重点关注:

  • 企业是否建立了健全的道德规范和合规机制,以提高透明度、责任制、一致性,并形成促进良好实践的激励机制
  • 企业是否真正将ESG融入战略愿景、风险管理框架和企业责任制度中
  • 企业ESG信息披露的质量和一致性,包括关于其如何影响未来估值和业绩表现的更多细节

查询表格

一般查询和简报注册

DOTCOM - CHINESE - Enquiry via Thinking articles
*
 
 
 
*
 
 
 
职务*
 
 
 
工作职能*
 
 
 
企业名称*
 
 
 
企业邮箱*
 
 
 
电话号码*
 
 
 
国家/地区*
 
 
 
您的问询*
 
 
 
 
 
 
 
 
 
 
 

control-risks-wechat-qrcode
关注化险集团微信公众号。我们将持续与您分享及时的全球风险动态和前沿的深度洞察报告,助您妥善应对风险,把握市场机遇。